大家好,我是蓝白。
【资料图】
10月份的LPR公布了,没有任何变化,1年期还是3.65%,5年期还是4.3%。
没降息的原因,可能有很多。
比如,今年LPR已经在1月、5月、8月连降三次了,不管是消费贷、经营贷,还是房贷,现在的利率,让前几年贷款的人看到直流口水。
就算年前还会降,也不会这么激进。
比如,换房退税,降公积金利率,降房价持续下跌城市的商贷利率,最近我看不少城市已经执行3.7%了。
这些政策,10月刚出来,需要看看效果再说。
但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被大家忽视了:
银行这个生意,没以前那么赚钱了。
咱们来捋一捋。
银行靠什么赚钱的呢?
息差。
银行本质上就是个钱进钱出的中介。
像央行借给它的钱,MLF,再贷款之类的,居民的活期和定期存款,都是它的负债。
而放出去的各种贷款,持有的债券、同业的投资,就是它的资产。
今年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资产端,银行要让利实体,顾全大局,LPR又不断下降,收益当然会下降。
负债端呢,今年大家都越来越爱存钱,还都爱存定期。
结果就是:
负债成本没降,资产收益一直在降。
有个指标,叫“净息差”。
这个指标,从2015年末的2.54%,下降到今年二季度的1.94%,降了60bp,创出了2010年以来的新低。
最先感受到寒意的,当然是员工。
36家上市银行,今年上半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降了5.9亿,同比降了1.5%。
某上市银行零售条线员工,业绩不达标,原来绩效奖金每个月预发5%,现在调整为3%。
有银行负责人说:
“其实不能叫降薪,更多是工资结构优化”。
所以,从银行的利益出发,我们就能解释两个现象:
1,为什么不降息?
每个月LPR,都是有报价行参与的,他们没动力,没意愿,继续压缩资产端的利润。
2,9月15号,六大行,也就是工农中建交,还有邮储,同一时间集体发公告,降存款利率,也就是降自己的负债成本。
像3个月、6个月、1年、2年、5年的定存,降了10个基点,3年期降得最多,达到了15个基点。
以上,说的是LPR与存款利率变化背后,银行目前的处境。
看存款和贷款数据,更有意思。
1,前三个季度,人民币存款增加22.77万亿,同比多增6.16万亿。
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3.21万亿元。
也就是说,9个月时间,中国人存了13万亿。
这个数字,不管放到哪一年,哪个国家,都是惊人的。
2021年同期,新增居民存款是8.49万亿。
2020年是9.95万亿。
2019年是8.53万亿。
2018年,只有5.64万亿。
看这一组数字,最近几年,存款欲望是一直在上升的。
10月份,央行还发了50城、2万户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比,达到了58.1%。
这种情况下,居民的存款和贷款之差,又创出了新高,已经连续8个月上升了。
这么多钱,都存到哪了呢?
上半年,上市银行活期与定期存款,分别增加3.3万亿和10.3万亿。
其中,定期存款多增了4.3万亿,贡献了上半年存款93%的多增规模。
不爱存活期,爱存定期,说明什么?
光大证券王一峰解释了两个原因:
1)今年这形势,钱不愿意花,又无处可投。
那意味着货币的“贮藏性需求”提升。
微观经济主体的资产配置,自然更倾向于安全性与经济性兼具的定期类存款。
2)还有一种可能,贷款利率降得太猛,跟定存的利率倒挂了,那就会出现资金空转。
曾经有家上市公司,有34亿元的理财,1个多亿的现金,却要向银行申请8亿元的授信。
交易所问询,人家也说了实话:
理财收益4.2%以上,贷款成本只有3.2%,还有50%的贴息。
左手贷,右手存,啥也不用干,躺那就能赚钱,这可能也是存款定期化的原因之一。
不管基于什么目的,存款,是出于“自保”。
可再这么存下去,银行也受不了,那只能降存款利率了,这也是出于自保。
没有谁对没错,只有权衡利弊。
2,我们再看看贷款。
前几天,还是六大行同时发公告,巴拉巴拉说了一通,内容都差不多,强调自己对实体经济的贡献有哪些,鼓劲的意思很明显。
银行怎么才能证明,自己在努力支持经济呢?
标准很简单:看谁贷得多。
或者说,看谁对小微企业、制造业、科创、基建贷的钱多。
央视的统计,六大行前三季度共新增人民币贷款,超过9.53万亿。
如果统计所有贷款,前三季度增加了18万亿。
这个数字,不管放到哪一年,也是惊人的。
2021年同期,是16.7万亿。
在2020年,只有10.8万亿。
这说明,存款暴增的同时,银行也在想方设法把钱贷出去。
这么多钱,跑哪去了呢?
很大一块都给基建了。
基建强不强,看央企日子过得好不好。
六大家建筑央企,前9个月,累计新签合同总额达到了5.46万亿,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97%。
光中国建筑这一家,今年就签了2.7万亿的订单。
电建的订单额增速最高,将近50%。
最近刚中标了成都到眉山市域铁路的总包,就这一个项目,中标额就达到了106亿。
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的数据,一个月时间,挖掘机就卖了21187台。
日子过得越好,锦上添花的事越多。
不只是银行上赶着送钱,资本市场也会敞开大门。
10月20号,证监会负责人说:
对涉房企业,在确保股市融资不投向房地产业务的前提下,允许存在少量涉房业务但不以房地产为主业的企业,在A股市场融资。
有两个条件:
1)控股子公司涉房的,最近一年一期房地产业务收入、利润占企业当期相应指标的比例,不超过10%;
2)参股子公司涉房的,最近一年涉房的投资收益占利润的比例不超过10%。
这样一来,纯纯的开发商,肯定是没戏了。
哪些公司既涉足房地产,业务占比又低呢?
那肯定是建筑类的央国企。
这些公司,或多或少都有涉房的业务,比例还都不高。
加上他们中标的项目,都是垫资建设,像高速高铁之类的项目,回报周期特别长,对资金的需求又特别大。
所以,我们看到,这些公司,今年一直很受追捧。
不缺订单,又不缺钱,土木老哥们虽然过得苦,至少不用担心失业。
除了基建之外的其他领域,不是银行不想贷,而是贷款需求不够。
我看了21世纪的一份调研。
分支行的行长们,今年压力不是一般的大。
加班加点开会,放假也不停贷,支行一把手带着“信贷小分队”,想办法放贷,去工厂、去城投公司、去售楼处,蹲点二手房签约中心。
有一个大行的分行行长说:“贴息贷款是任务,赚不赚钱,反而是次要的”。
“可即便接近零成本,企业的积极性也不高,因为对未来预期不确定”。
还有就是,个人房贷让他们很头疼。
利率降了,愿意贷的人,反而没有还的多。
不患寡而患不均,房贷利率降得太猛,非但没有激起人们买房的欲望,没有延缓存款暴增的趋势。
反而,让前些年6%接盘的人,心态失衡,省吃俭用也得把贷款还掉。
我们做个总结:
一,存款22万亿背后,是大家觉得,存定期比存活期强,拿着现金比负债强。
不是说手里没钱,而是无处可去。
二,贷款18万亿背后,是基建,制造业狂飙,房贷业务不好做,那就把钱使劲往需要的地方贷。
不是说大家不愿意背上房贷,而是房地产这个大块头没需求了。
所以大家看,居民拼命存,银行使劲贷,存贷双双暴增的背后,货币的流转,从未像今年这样剧烈。
与其说是博弈,倒不如说,是银行、居民、企业基于各自立场的理智抉择。
经济学家伍戈最近一篇报告说:
不确定性,似乎正在“惩罚”微观主体的扩张行为。
这两年,企业越扩张,越亏损。
居民的消费贷、房贷逾期率,都飙到了高位。
这样的“负向激励”机制,当然会让利率、首付、消费券这些刺激的效力打折。
不过,我想表达的是:
存定期、提前还贷的前提,是手里得有钱。
是这笔钱扔出去三五年也无所谓,填上房贷的坑,也不会影响一家人的吃喝。
选择保守生活态度的人,只是不想办厂、做生意、买房子而已。
要说他们手里没钱,我是不信的。
昨天我看到一组数字:
1,瑞士钟表业联合会周四说,瑞士手表出口9月份飙升19%,上个月出口额升至22亿瑞士法郎(22亿美元),是有史以来表现最好的月份之一,使2022年势将成为该行业的纪录之年。
2,爱马仕发布了三季度财报,收入同比增长32.5%至31亿欧元,爱马仕铂金包所在的皮具和马具部门,收入上涨21%至13.05亿欧元,主要得益于大中华区的强劲反弹和消费者持续的需求。
奢侈品的繁荣,与存款暴增,看起来并不违和。
或许,这两个群体,本身就是一类人。
想办法把那些买劳力士和爱马仕的钱,花到房子、厂房、机床、门店上,迫在眉睫。
相关稿件
最近更新
• 头条焦点:密集调研 调仓换股 基金经理抢先布局全年投资“胜负手”
• 当前热门:比亚迪:将在2023年推出一个极具专业性、个性化的全新品牌
• 昆仑银行及旗下分行合计被罚395万:贷款资金未按约定用途使用等
• 世界今日讯!为全国提供示范!东疆获批建设绿色租赁服务流程试行区
• 高新发展:在符合商业保密和信息披露合规的基础上,公司会合法合规公布
• 天天快资讯:天域生态:公司及下属控股子公司并没有锂电池生产技术和锂电池生产业务
• 【全球时快讯】山东首次认定本土跨国公司名单:海尔智家位列第一
• 天天快看点丨酷早报:2023年1月6日全球Web3加密行业重大资讯大汇总
• 【聚看点】群兴玩具:截止目前,公司未存在筹划重大资产重组等事项
• 天天热点!央行、银保监会建立首套住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机制
• 环球热议:金科股份控股股东黄红云收到深交所监管函 涉及限售期减持股份
• 全球播报:国内油价将于1月17日24时起调整 预计下调0.17元/升
• 【热闻】迈赫股份:公司主要合作客户为国内主流汽车厂商,客户资源较为稳定
• 环球热点评!杭氧股份:公司未参与上海宝钢气体有限公司35%股权转让项目
• 世界看点:同济科技:公司已上线契约锁系统,推动业务流程电子化,目前电子合同和纸质合同并行,具体根据合同要求选择
• 世界今亮点!荣信文化:公司主要从事少儿图书的策划与发行业务、少儿文化产品出口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