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21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的一篇里程碑式的研究显示,对于那些在2020年感染了新冠病毒并因此住院的人来说,死亡和住院治疗的风险在两年内都“显著增加”。
(相关资料图)
这是首次就感染新冠病毒后头两年里对健康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广泛研究。此前的大多数研究只研究了感染新冠病毒后一年,或者在略长于一年的时间里对健康产生的影响,而且研究范围较窄。
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U.S. Department of Veterans Affairs)和华盛顿大学(Washington University)的研究人员表示,对于那些在2020年感染了新冠病毒并因此住院的人而言,死亡和住院治疗的风险在两年内都“显著增加”。
研究人员发现,在同年感染新冠病毒但在首次感染期间未住院的患者中,感染后头六个月时间里出现死亡的风险仍然在统计学上具有显著意义。在感染后约一年半的时间里,住院的风险依旧很高。
该研究的作者写道:“研究结果强调了(长新冠)造成的健康损失的巨大累积负担,并呼吁人们关注因为该病毒而受到长期健康影响的人群的护理需求。”
对住院患者来说,前路漫漫
研究人员调查了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关于近14万名新冠幸存者(在2020年期间)的医疗记录,以及近600万在此期间从未感染新冠病毒的人的医疗记录。研究人员对他们进行了为期两年的跟踪调查,以评估他们因为各种原因而死亡的风险,以及80种已知的新冠后急性后遗症(PASC,通常被称为长新冠)的发病率。
对于那些没有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人而言,在感染后的前两年时间里,大多数疾病的风险(69%)微不足道,但“影响几大主要器官系统”的“重大”风险仍然存在。作者指出,除了疲劳和糖尿病外,出现血液、肺部、胃肠道或肌肉骨骼疾病的几率依旧很高,这表明这些疾病的长期风险较高。
在8月21日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的分子医学教授、斯克里普斯研究转化研究所(Scripps Research Translational Institute)的创始人及主任埃里克·托波尔博士写道,这一统计数据是“研究中唯一让没有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人感到宽慰的发现”。
对于那些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的人来说,大多数疾病的风险(65%),影响所有检查的器官系统,包括心血管、血液、内分泌、胃肠道、肾脏、心理健康、肌肉骨骼和肺组织——在感染后的头两年时间里仍然具有显著意义。研究人员写道,这些发现证实了以下说法:“对于那些在感染急性期病情严重到必须住院治疗的患者而言,康复之路艰难而漫长”。
作者写道,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但不是所有)急性期后遗症的风险都在下降,并变得在统计学上没有显著意义,但在感染急性期住院的患者里,这种下降并不明显。”
人人喜闻乐见的好消息:研究人员发现,无论住院与否,感染过新冠病毒的患者的患癌风险都没有增加。
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这项研究虽然意义重大,但也有其局限性。所有参与者都是退伍军人,而且大多数是年长男性。长新冠持续时间和相关症状在以女性或年轻人为主的人群中可能会有所不同。就像托波尔指出的那样,该研究的样本是一名61岁的男性,与30多岁的女性(这一人群更容易受到长新冠的影响)相差甚远。
此外,所有参与者都是在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年感染的,当时德尔塔和奥密克戎等变体还没有出现。虽然人们认为长新冠并不常见,但感染后来变体引发的长新冠症状可能会有显著差异。
此外,我们还将同一年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与从未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进行比较。但他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感染了新冠病毒,或是感染了新冠病毒却没有告诉医生,不管怎样,这都影响了新冠确诊病例死亡率、住院率和残疾率统计的准确性。
长新冠对免疫系统的长期影响
8月18日发表在《细胞》期刊(Cell)上的另一项新研究详述了新冠重症可能引发的免疫系统长期变化。这些发现有助于阐释为什么一些有长新冠症状的患者会出现与长期炎症相关的症状,例如肺部和肾脏损伤以及神经系统变化。任何感染过新冠病毒的人都可能患上长新冠,无论其病情严重程度如何。
位于美国纽约市的威尔康奈尔医学院(Weill Cornell Medicine)和其他机构的研究人员研究了数十名患者的血液数据,这些患者包括新冠重症康复患者,以及其他类型危重疾病康复患者。值得一提的是,研究人员无需进行骨髓活检就能够分离血液中发现的一种罕见类型的干细胞(CD34+造血干细胞和祖细胞),从而对数据进行分析,这要归功于他们开发的一项新技术。
他们的发现包括:单核细胞——一种由干细胞每隔几天产生的白细胞——在罹患新冠重症后的头一年时间里,呈现出表观遗传编程变化。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U.S.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称,表观遗传编程指的是表观基因组——由化学物质、压力、饮食、药物和疾病等因素组成,这些因素会修饰DNA,告诉它“完成什么、在哪里完成、何时完成”。这些改变,也可以被称为DNA“包装”,能够在细胞分裂时在细胞之间传递,并代代相传。
研究人员还发现,那些罹患新冠重症的人的干细胞更有可能激活炎症相关基因。这样的细胞也更有可能产生白血球,作为感染免疫的“第一反应者”。
干细胞“可以将它们的表观遗传‘记忆’传递给后代免疫细胞,从而改变这些细胞的炎症程序。”威尔康奈尔医学院的病理学和实验室医学副教授史蒂文·约瑟夫维奇博士告诉《财富》杂志。“因此,当它们看到另一种病原体时,它们的反应方式与来自没有经受过同样程度炎症的细胞的干细胞的反应方式不同。”
约瑟夫维奇指出,免疫系统的这种变化可能会持续一年以上,并补充说这项研究只持续了一年。这些变化也可能发生在那些新冠轻症患者身上——至少在某种程度上是这样,不过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证明。
什么是长新冠?
专家称,长新冠有200多种症状,从持续的咳嗽和疲劳到耳朵麻木和“大脑着火”的感觉——毋庸置疑,它不是一种疾病,而是多种疾病。
一些人认为,长新冠的最佳定义是感染新冠病毒后出现的慢性疲劳样综合症,类似于感染疱疹、莱姆病和埃博拉等后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感染后综合征。
一些专家指出,其他新冠并发症,比如器官损伤,不应该被定义为“长新冠”,而更适合纳入PASC这一更大的范畴。这一术语也被称为新冠后急性后遗症,用于涵盖各种新冠后遗症,从慢性疲劳样症状和心脏病到持久的肺损伤和尿失禁、瘙痒和皮肤病损等怪异的新症状。
凯撒家庭基金会(Kaiser Family Foundation)1月26日的一份报告援引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U.S.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的数据称,截至1月16日,15%的美国成年人报告在新冠疫情期间的某个阶段出现了长新冠症状,6%的人报告这些症状持续时间很长。
报告显示,感染过新冠病毒但报告长新冠症状的美国人的比例从6月的19%降至1月的11%。
哪些人最容易患上长新冠?
根据3月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内科学》(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Internal Medicine)上的一项研究,年龄、性别、体重指数和既往病史等因素可能使个人遭受长新冠困扰的风险更高。
这项基于英国的研究发现,某些人群患新冠后遗症的风险明显更高,新冠后遗症困扰着全球数百万人。这些人群包括:
女性
40岁以上
肥胖人群
吸烟者
感染新冠前免疫功能抑制患者
曾经因为感染新冠病毒而住院治疗的患者
在感染新冠前患有以下疾病的人:
焦虑症或抑郁症
糖尿病
哮喘或慢性阻塞性肺病
研究人员调查了41项已经发表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总共涉及超过86万名患者。他们发现,上述情况与患新冠后遗症(新冠后遗症是指感染新冠病毒三个月后还有症状,这些症状持续三个月或更长时间)的风险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支持了女性和高龄是患新冠后遗症的风险因素的说法。几种风险类别之间的一个潜在共同点是:先前存在的炎症可能会延长新冠急性期(“甚至是在患者康复后”)。作者写道,就女性而言,激素可能发挥促炎作用,而肥胖则与长新冠有着共同的促炎特征。
这对大部分人来说不是什么好消息。然而,也有好消息:研究人员发现,至少接种两剂新冠疫苗似乎可以降低患长新冠的风险。他们指出,其他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其中包括英国国家统计局(U.K. Office of National Statistics)的一份报告,该报告发现,接种两剂新冠疫苗的人患潜在致残疾病的风险降低了42%。(财富中文网)
译者:中慧言-王芳
相关稿件
最近更新
• 聂远携老婆现身,对着他人吐烟气被嫌弃,随地吐痰放飞自我太邋遢
• 沃森生物:公司正积极推进RQ3013 的上市许可药品注册申请相关工作
• 贵州百灵2023上半年营收、净利双增超四成 核心大品种产能得到提升
• 暖暖环游世界中国区域3梦幻大使的秘密攻略(暖暖环游世界中国区域3梦幻大使的秘密搭配)
• Here we go!罗马诺:罗马租借阿兹蒙,买断选项1200万欧
• 中国电建上半年实现净利润67.8亿元 分拆电建新能源已获大股东原则同意
• 1000万存进银行,4个月仅剩6毛2,法院判决:储户需承担责任
• 五芳斋:2023年半年度净利润约2.56亿元 同比增加5.78%
• 昆仑万维:上半年实现营收24.3亿 加速AIGC商用落地
• 剑桥科技:8月22日公司高管谢冲减持公司股份合计7600股
• 一会计师事务所涉广州浪奇案被罚逾300万元 受损投资者索赔持续征集中
• 铭普光磁:8月24日公司高管杨先进减持公司股份合计13.76万股
• 公司事件点评报告:Q2业绩短期承压,多产品布局静待周期复苏
• 同益中: 股票价格受宏观经济形势、二级市场供求关系、大盘走势及公司基本面等多种因素影响
• 日本核废水 | 台湾目前不会禁日水产入口,将加强13种水产品监测